当前位置:大袁网首页 >>> 大袁其人
 
 
天地山水皆入画 - 记著名实力派书画家袁福顺

文/ 彭援军

  有关老袁和他的画,我早就想写篇东西,可无奈笔债太多,总是先去顾及急处的事情,对于相识八年、同事四年的老袁,拖至今日才提笔。

本文题解

  老袁,也有人叫他大袁,与他人高马大的身材很贴切。他正名袁福顺,艺名袁野,1948年北京生人,早年在工厂和部队干过,到中国旅游报社工作已超过20年,是报社的元老之一。我与他同事时,他把本职工作做到了极致,是报社创收与公关的“状元户”,使我感受到他的睿智。我们曾在同一个党小组过组织生活,我又体味到他为人的正直。

  有关他作画学艺的事迹,已有多人写得很到位,有称之为“草根”画家、“海派画家”的,也有给他封上“当代中国旅游画家第一奇人”称号的,还有评价他“从传统画风向海派艺术转变”的。而我再写恐怕已是江郎才尽,没有更好的美言词汇了。

  我回顾了一下多年来我所见过的老袁画作和看过他的几次个人画展,令我最为震撼的是,老袁画路宽且精。有的画家可能就专攻某几种图案,形成的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本领,而老袁集近半个世纪之不懈努力,几乎尝试了中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其体裁和题材之广泛,每幅画作认真与精细,以及作品中所融入的思想、主题、创意等,都体现着他的不断创新。大写意作品《观鱼图》与小写意画作《采莲女》,各有千秋;人物画《精忠报国》与仕女画《古代仕女》,又犹如北方壮汉与江南碧玉;山水画《银妆》、《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作品,又有旅游山水画的突出特色,这种特色不是闭门造车的苦思冥想,而是得自于他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所迸发出的激情与灵感,是源自他不断接触生活、感受时代脉博跳动之后的理性升华。中国旅游报社与郑州宇通公司组织“红色之旅”活动时,老袁赠送了一幅表现毛主席在革命战争时期光辉形象的国画,就深刻着他为时代而歌的烙印。即使是画面是古代《抗金兵》的画面,也要注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字样,从而使画作产生的新的喻意。

  民间画、扇面画、工笔画、写意画、小品画、水墨画、彩墨画、白描画、动物画、静物画、浅绛山水画、青绿山水画、没骨(法)画,等等,老袁都有拿得出手的精品之作。花鸟画里他有《群膺图》、《荷花翠鸟》、《富贵成双》、《寿桃》、《雪鹤》、《松鼠》、《雄鸡报晓》、《群鹭踏荷》、《柿事如意》等,深得康宁先生的笔墨,工写兼备,潇洒自如,既重形式更求神似,章法上尊重传统又有新意。而《我家猫咪》则既有现代生活气息,又用现代艺术手法来表现。古代人物画《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亦显现着老袁的一种豪气与英雄情结。在《饮中八仙》这张画中,他小写意的淋漓勾勒,细腻出神地刻画了盛唐时期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大名家嗜酒、豪放、旷达的艺术形象,其实也是画家自己在想象中与千古大师们的对话,画中每个造型其实都有画家自己的影子和更高追求。

  老袁不仅画路如此宽阔,技法博采众长,而且他在艺术上多才多艺,其书法作品真草隶篆皆精,他的隶书苍厚淡雅,他的草书砥柱激浪。他的篆刻作品也有相当高的造诣,有自己的独家功夫,几十枚名章中篆刻书法、选石雕工和刀法都洁净精微,可以说人见人爱,我就一直想请他为我的书报刊收藏刻几枚藏款章。另外,他还是一位藏品颇丰的书画收藏家。

  有鉴于此,我认为称老袁为“实力派书画家”或“著名实力派书画家”,也是较为贴切的。我知道,“著名”二字现在在书画界已尼被用滥了,其实,真正的“著名”要靠作品说话,我想这一条是够格的。致于所谓“知名度”,老袁几十年来一直是低调的,天天是“拉屎纂拳头——暗使劲”地苦练绘画功。如今好在已到六十耳顺之年的老袁,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美术创作中了。相信不久的将来,“半世纪痴迷书画未停歇——一鸣惊人”这个我发明的歇后语,能用到老袁的身上。

两次画展

近几年间,老袁搞的两次个人画展,我都在现场,也许这是“五百年修得同船渡”的缘分。
第一次是2006年10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由中国旅游报社主办、上海博华国际展览公司承办的北京酒店用品博览上,“袁福顺书画鉴赏展”亮相,展出的近60幅作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其花鸟、人物、山水和书法、篆刻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以外的画家袁福顺。当中国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穆永瑞陪同旅游业界顶尖级旅游专家魏小安看完画展后,魏小安竟惊讶地说:“老袁的画作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这么多年却深藏不露,你真是一心一意为了成就艺术。”穆主席则说:“老袁是我们新闻界一宝呀!”

  第二次是2009年4月9日至11日,由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和VNU欧洲展览集团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上,袁福顺书画鉴赏展成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另一道风景线。
袁福顺的60多幅书法、绘画精品,在长长的展板上一字排开;其国画长卷、扇面小品、篆刻作品和蝇头小楷等则在展柜中摆放,引得海内外展商和观众纷纷前来观赏。我在现场看到,有上海本地和台湾客人以及东南亚客商对老袁的画作有着浓厚兴趣,并不断有人跟他洽谈购买事宜。

  这次展出作品与上次不同的是,老袁在中国传统书画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西方油画重视色彩表现的特点,在色彩颜料处理上,还借用了现代一些科学技术,这让其作品对人们视觉刺激感进一步增强,作品表现内容,也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现实,更具有了家庭环境的艺术装饰性。如他新创作的花卉、山水作品的不少画面,均具有立体感、层次感,色彩对比感,也较他以往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愈加大胆用色,大胆泼墨。同时这也显示出他扎实的传统艺术功底与文化底蕴。

  情同手足兄弟的大画家康宁为老袁同好题词是“福亦勤求,顺在自然”,把老袁的名字镶嵌在了字句里,这字句也点出了老袁习画业精于勤的成功之道与其“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日韦为袁福顺画展题了签,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道书明题词曰:“旅游是认知人生的开始,用绘画来装饰祖国大好河山”。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李志庄、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总裁仲刚为袁福顺画展揭了幕。

勤奋苦学

  老袁的父亲曾在前门经营过北京的 “永利恒” 老字号绸布店,也酷爱笔墨书画,父行子效,加之店铺里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丝绸,从小使他对色彩、对艺术设计、对绘画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偏爱,也让他具备了一种聪颖过人的灵性。

  老袁常说,自己是在北京传统的历史文化中浸泡出来的,老北京民间文化在他内心深处扎下了根。上小学时,在少年宫学习绘画,老师姓童,老袁叫她童妈妈。童妈妈教老袁绘画,还送他去参加画展,旗开得胜第一名。后来,老袁又向工笔画家孙竹林学习画工笔仕女、花鸟。上中学时,经他的美术老师王淑华介绍,认识了王雪涛的弟子郭笃民,开始学习小写意。17岁起,袁福顺在部队又搞了四年的专业美术绘画。

  作为一名书画艺术的痴迷者,一生幸运莫过于遇到高人。1972年,老袁结识了李苦禅的入室弟子康宁,二人相处如师徒如兄弟,老袁在康宁的教诲指导下,开始研习李苦禅大师的大写意的书画神韵,使他逐渐步入了大写意的殿堂。

  在老袁北京亦庄的画室里,一幅李苦禅大师的《门外野风并白莲》作品,引出了他和李苦禅大师的一段往事:文革后期的1974年,苦禅大师被无端打成了“黑画家”。为了保护苦禅大师,有关领导为大师找到了一处房子。苦禅的儿子李燕与康宁、袁福顺等人为大师搬家。搬家那天,天空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不巧半路上汽车又抛锚了。大家一起冒雨修车,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习习冷风吹在身上,浑身凉飕飕的。那天搬完家,苦禅大师画了一张《门外野风并白莲》的作品赠给了袁福顺。

  此前,袁福顺非常喜欢养月季花和盆景,经常和康宁一起为李苦禅大师送花、送盆景,但从未与大师谋面。这次搬家是老袁第一次和苦禅大师见面。每当袁福顺忆起苦禅大师时都不禁感叹:大师很是平易近人,在生活方面更是俭朴。尤其在大师一幅幅巨作中,让人感受到了厚重、雄浑、自然、和谐,更感受到了其高尚的人品和画德,这让老袁在以后的绘画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
与苦禅大师,与李燕,与康宁兄弟一起相处的那段或长或短的日子,对老袁在书画艺术上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几位著名画家身上特有的艺术修养、突出的艺术个性,以及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他耳濡目染,带给了老袁不少启迪,对他在继承传统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帮他打下了较好的传统画派的基本功。

  业余画画几十年,几乎没有一天间断过。老袁基本上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练笔,像洗脸刷牙那样画完一张画才去上班。即使是出差在外,他还常常携带摩帖,揣研再三。我与老袁一同出差时,总是看到他用手指在膝盖上点划。有时我们到了景点,总要到书店里看看,偶尔也能淘到稀见的碑帖。他有一张《霜叶红于二月花》,也许是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自信的一种不经意的表达。

扎根民间

  老袁长期生活在北京四合院,熟悉民间文化,了解民间生活。他与下层群体和民间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既是他勤奋艺术创作的源泉,也赋予了他书画艺术创作的生命力。由此,也赢得市场的青睐。

  老袁的大写意,笔法流畅,泼墨大气,具有一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厚重感。例如他的大写意作品《观鱼图》粗放大胆,泼墨自然,但又以小写意的艺术手法,勾勒出翠鸟的神态,给人以拙朴、清新的活泼之感。小写意作品《采莲女》则以轻巧的笔韵勾画线条,用点睛之笔抓住人物神态,整体画面运笔用色,气韵自如,使人物出神入化。袁福顺的人物画《精忠报国》笔法更是粗犷奔放,尤其是诗画结合的意境、突出作者对古代大战场场景的把握。袁福顺的书法作品也是自成一体,他在扎实的传统临帖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书法的局限,不断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有着时代的印记。
纵观袁福顺书画作品,他不仅秉承了中国画传统画派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更有一种与中国民间文化融合的亲和力,能与书画的欣赏者产生某种共鸣,这是他的作品有别于其他宫廷派传统画家、文雅派画家的不同之处,即作品的艺术装饰性。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大俗即大雅,而在袁福顺的作品里自然的有那么多的很俗、很生活的元素,比如《踏雪寻金》中的柿子、《厅上客》中的鹅、《夏塘荷色》中的村童与青蛙、《吉利富贵》中的大公鸡等,很多是中国画中亘古不变的艺术元素,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生活化的自然呈现,也是现代自然主义的一个刻意追求与守望。老袁作品中来自民间艺术的营养,非常值得研究和关注。

旅游与绘画

  老袁说,旅游与绘画关系紧密,尤其是中国画的花草、山水、动物、人物。在中国画史里有众多的名山与绘画名家的名字紧紧相连的佳话,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人物见长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也都是古代城市旅游风俗画的杰作。虽然不能就此简单的就把中国画与旅游画划等号,但是中国画讲究游历的本意则是不容质疑的。中国完整意义上的美学产生自六朝,而正是从六朝的时候中国美学就就进入了“大美配天而华不作”的审美境界了,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意识。他的艺术创作对此有所追求和探索。

  因此,某种程度上,袁福顺的画就是旅游与绘画奇妙的结合,从事旅游媒体工作20多年的他,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阅尽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许多秀美风光都在他的笔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意境。各地的民间艺术他欣赏的不少,他始终与民间、与底层保持着一种根与土地的亲密关系。他的作品如《满园春色》、《伯乐相马》、《猫嬉图》、《墨荷》、《古藤终究不缠树》等等都代表了他不同时期的追求和成就。

  此外,他有不少篇幅较大的画如《观海听涛》等,甚显功夫和杰构,更绽放了他艺术上的巧夺天工和浑圆大智,其笔、其墨、其色、其魂都是如其人浑厚、有力、自然。

  具有旅游画家的开放性创作思路,是老袁绘画作品的另一个特点。他常常以旅游行业工作者的观察视角,不断丰富自己书画作品内容。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一批旅游山水画,基本上选择了旅游者欣赏景色的最佳角度,同时不少作品也给我们景区旅游开发规划打开了新的发展思路,这是老袁了解旅游业发展、熟悉行业的一大创作优势。长期以来,老袁结识不少旅游业界名人和专家,这些为他书画艺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题材,也让他从京派的“草根”画家,逐渐向中国的旅游专业画家转变,构成了他书画艺术的旅游特色。据我所知,国内众多知名旅游企业和造车企业等,都收藏了老袁的书画作品,他“旅游画家”的名号,也得到越来越多同行和企业的热捧。记得在去年,一家轿车制造企业就请他画了一批汽车与风景相结合的画作,作为企业对外宣传与公关之用。

既传统又创新


  袁福顺对中国书画的认识是深刻的。他认为,中国画就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的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对与墨分五色,深、浅、干、湿、淡;积色与泼、皱、皴、横涂竖抹等创造艺术手法,例如山水画《银妆》,这使他的书画上,展现意境、构图,即所谓置、陈、布、式方面运笔自如。细观他的作品,其作画多用点线,一笔画成,或用没骨法。这也是他作品区别西画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说,西画重视的是明暗,而中国画用笔墨走天下,无笔墨者寸步难行。他强调,优秀国画作品,应该是笔墨、风格、趣味并重,当然更要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中国画的意向性、笔墨性、趣味性、即兴性、狂怪性、自我性、装饰性、苦吟性、书法性、具象性、抽象性,展现中国书画的传统艺术特征和活力。他认为,近些年来,西画创作开始影响中国的传统画派,进而不少国画家开始把西画的明暗、重彩、细腻技法运用到国画的创作中,这些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加之中国画还可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更丰富了中国书画的内容和想象力,实质越发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他对自己的作品概括,主要是以线条为生命,散点透视,造形构图,赋物以神,尤其注重色彩明暗、讲求焦点透视,以形写神,追求形神兼备,追求走艺术大众化的道路。这次老袁的上海画展,展示了他最近几年来新创作的一些更具海派书画艺术风格的书画作品——艺术装饰性和大众化艺术的风格。
应该说,海派绘画艺术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点。它的发展特点,主要区别于传统宫廷画高雅和雅文化书画的“孤芳自赏”,更体现了追求市场化和大众化的特征。而袁福顺的作为京城“草根派”画家,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民间色彩,比如他《双吉报春》、《墨牡丹》、《工笔荷花翠鸟》这三幅作品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反映了不同的风格,同样达到雅俗共赏,寓意豁达,都很恰当的诠释了中国传统国画意境。

平生最爱鱼无舌

  外国专家说,人生有五种追求,旅游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中国道教中的“仙”文化就是早期人类对旅游的一种追求,而“鱼”在水中自“游”自在的境界就是人终极追求的一种原始雏形。
故老袁酷爱画鱼,他的“鱼”是非同寻常的,如《平生最爱鱼无舌》、《桃花流水鳜鱼肥》等,不管是早期刻意的工笔、还是成熟期的大写意,甚至近期有点朦胧的探索,其中一个变中的不变就是“鱼无舌”。“无舌”在他是一种名志,是一种坚贞,是一种忠诚。

  老袁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大跃进、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不同阶段,他先后当过兵、工人、记者等,见过青春无暇,见过疯狂癫痫,见过高大全,见过弥天大谎,见过太平粉饰,见过盛世奢华,见过急功近利,见过杀鸡取卵,见过无为的守望,可以说是历尽沧桑与浮华,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画笔。他兴奋,他痛苦,他幸福,他抑郁,他爱,他冥思,他观察,他执著,他无语,他宽容,他呼吁,有舌不言不如无,于是有了他痛定思痛后的“鱼无舌”。 一定程度上,他的“鱼无舌”是他绘画艺术形象的《思想者》,是他的艺术之魂和最高的旅游哲学与艺术精神。

  现代旅游产业的商业化,某种程度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福人类,但另一方面也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他热爱旅游业,但也被旅游业开发中的问题所困惑。他希望旅游业给人类造福,也祈祷旅游业不要破坏珍贵的自然生态。这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一个谎言即传媒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传媒人,作为一个中国画熏陶下冥顽不化的“遗老遗少”,一方面他如鱼得水、如鱼噎水,一方面他也充满忧患、警钟长鸣。在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时代的遭遇者,他几乎无为的守望着传统道德的准则,守望着自然生态的生命线和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良知。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9018900号
手机:13901154287 传真:010-67897370 邮箱: yuan_fu_shun@126.com